電 話:18162602909
郵 箱:2539009518@qq.com
網 址:m.smsxy.cn
武漢校區:武漢市洪山區珞喻路716號華樂商務中心19層ABC室
1.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是:普遍與特殊的關系。
2.哲學的基本問題是: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。
3.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是:唯物主義哲學和唯心主義哲學。
4.辯證法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是:古代樸素辯證法、唯心主義辯證法、唯物辯證法。
5.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對象是:關于自然、社會、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。
6.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是:堅持和發展。
7. 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。這里的客觀實在是指: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。
8.在實際工作中,要注意掌握分寸,防止過或不及,其關鍵在于:把握事物的度。
9. 矛盾的基本屬性是:斗爭性和同一性。
10. 實踐的科學含義是:人們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。
11.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內容上實現的兩個高度統一是:唯物論與辯證法的高度統一;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高度統一;馬克思主義哲學獨創性的理論成果是:歷史唯物主義。
12.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征是:以實踐為基礎的革命性與階級性相統一的無產階級哲學;而其最主要、最根本的理論特征是:實踐性。
13. 唯物論所要回答的問題是:世界的本質是什么的問題;
辯證法所要回答的問題是:世界的狀況是怎樣的問題;
認識論所要回答的問題是:人能否認識世界和怎樣認識世界。
14.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最基本的首要的是:生產實踐活動。
15.人類社會變化、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: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。
16.英雄史觀的理論出發點是: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。
17. 主張沒有物質的運動的觀點是:唯心論;設想沒有運動的物質必然導致:形而上學。
18.只承認靜止不承認運動必然導致:形而上學不動論。只承認運動不承認靜止必然導致:相對主義詭辯論。
19. 意識能動作用最重要的表現是:指導實踐改造世界;實現意識能動作用的唯一途徑是:實踐。
20. 唯物辯證法的兩個總特征是:聯系和發展;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是:對立統一規律。
21. 聯系的客觀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在于:不能用主觀臆想的聯系代替客觀真實的聯系; 聯系的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在于:不能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; 聯系的多樣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在于:一切以時間、地點、條件為轉移; 聯系的系統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在于:要用整體的觀點看問題。
22. 量變和質變的根本區別是;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圍。
23. 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: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。它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標準。
24. 唯心史觀的兩個根本缺陷是:不懂得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,不懂得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。
25. 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:物質資料的生產。
26. 在社會存在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:物質資料生產方式;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可以加速或延緩社會發展,但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與更替。
27. 在社會意識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:社會意識形態。
28. 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在歷史創造者問題上的根本對立在于是否承認: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;在任何時候,人民群眾的主體始終是:勞動群眾;黨的群眾路線的根本出發點和核心內容是:一切為了群眾,一切依靠群眾。
29. 歷史人物可以加速或延緩社會發展,但不能改變:社會發展的總趨勢。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由:社會基本矛盾決定的。
30. 在生產力中起決定作用的是:勞動者;生產力發展水平高低的主要標志是:生產工具;在當代社會,科學技術是:第一生產力;生產力反映了物質資料生產中: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。
31. 生產方式是: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;社會形態是: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。
32. 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是物質生產、精神生產和人自身生產的統一。
33.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不斷地從低級到高級向前發展的。人類社會發展的道路既有統一性,又有多樣性,它體現了社會發展中共性與個性的統一,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。
34. 我國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組織形式及政體是:人民代表大會制度。
35. “二次革命論”是由誰提出來的:陳獨秀。
36.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社會的性質是: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。
37. 全國第一塊農村根據地是:井岡山根據地。
38. 標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的會議是:國民黨一大。
39. 中共八大指出,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黨的中心任務是: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。
40. 新民主主義經濟的領導力量是:國營經濟。
41. 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:鄧小平理論。
42. 把“三個代表”重要思想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,是在:黨的十六大。
43. 鄧小平指出,“貧窮不是社會主義,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”。這個判斷: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。
44.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,關鍵是: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。
45.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鞏固執政黨地位的:社會基礎。
46. 我國現階段的非公有制經濟是: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47. 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要求是:有法可依、有法必依、執法必嚴、違法必究。
48. 鄧小平提出的和平與發展兩大時代主題的核心是:發展。
49. “一國兩制”構想的起初提出,是為了解決:臺灣問題。
50. 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是:各民族的共同繁榮。
51.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最迫切的任務是: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,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。
52. 在革命統一戰線的兩個聯盟中,基本的主要的聯盟是:工農聯盟。
53. 新中國成立后,毛澤東指出我國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屬于:人民內部矛盾。
54. 我們黨的立黨之本、執政之基、力量之源是:始終做到:三個代表。
55. 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發展目標是:最終達到共同富裕。
56. 認識的本質在于:能動反映。
57. 中國革命斗爭的主要形式是:武裝斗爭。
58. 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標志是: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。
59. 我們黨制定路線、方針、政策的根本出發點是: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。
60.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戰略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:提高人民生活水平。
61. “一國兩制”構想,在實踐中首先運用于解決:香港問題。
62. 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于其他一切舊哲學的最主要、最顯著的特征是:實踐性。
63. 唯物辯證法與黑格爾辯證法的本質區別在于:前者是以唯物主義為基礎的,后者是以唯心主義為基礎的。
64. 唯心史觀的根本缺陷是:不懂得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,不懂得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。
65. 中國共產黨把毛澤東思想確定為自己的指導思想是在:中共七大。
66. 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中提出的過渡時期是指: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。
67. 1956年 4 月,毛澤東提出我國發展科學、藝術的基本方針是:百花齊放、百家爭鳴。
68. 從 1978年至 1982 年是鄧小平理論:初步形成。
69. 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,其性質是: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。
70. 社會主義市場體系應該是:統一、開放、競爭、有序的市場體系。
71. 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是: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。
72. 意識能動作用最重要的表現是:通過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。
73.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是:解放思想、實事求是、與時俱進。
74.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是:“什么是社會主義、怎樣建設社會主義”。
75. 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:基本綱領。
76.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原則是:以按勞分配為主體,多種分配方式并存;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社會:公有制范圍內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原則;黨的十五大報告第一次肯定了:按生產要素分配。
77.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:培育有理想、有道德、有文化、有紀律社會主義公民,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。
78. 思想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靈魂,決定著它的:性質和方向;
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原則是:集體主義;
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是:為人民服務;
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了基本的: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。
79. 當今時代的主題是:和平與發展;
當今時代的發展趨勢是:世界多極化、經濟全球化;
當今時代和平與發展的主要障礙是: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。
80. 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是:維護世界和平,促進共同發展;
我國對外政策的根本立場是:獨立自主;
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,應當把:維護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放在首位;
我國處理國家關系的基本準則是:和平共處五項原則;
我國外交工作的基本立足點是: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。
81. 毛澤東在《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》中,提出處理國家、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關系的方針是:統籌兼顧、適當安排。
82. 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關系的原則是:效率優先,兼顧公平。
83. 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:人民當家作主。
84. 精神文明重在建設,指:把“建設”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。
85. 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動力是:工人階級、農民階級、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。
86. 中國共產黨最基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:從群眾中來,到群眾中去。
87.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原則是:民主集中制。
88. 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論斷中,體現生產關系的。是:消滅剝削,消除兩極分化。
89. 科學發展觀就是:以人為本、全面、協調、可持續的發展。
90. 社會主義國民經濟持續、快速、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是:社會穩定。
91.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中的領導地位是由:黨的性質決定的。
92.人民軍隊的唯一宗旨,也是其區別于舊軍隊的根本標志是,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。
93.鄧小平理論和毛澤東思想之間的關系是,繼承和發展關系94.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是:維護世界和平,促進人類共同繁榮和發展。
95、“一國兩制”的前提是:堅持一個中國原則。
96.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,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,
它所遵循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是,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原理,
97.近代中國之所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,其根本原因在干:帝國主義的入侵。
98.澳門回歸祖國標志著,外國人占據和統治中國領一的歷史徹底結束。
99.1995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提出了:科教興國戰略。
100.社會主義民族問題的實質是,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人民內部矛盾。
湖北成人教育考試輔導中心
電 話:18162602909
郵 箱:2539009518@qq.com
網 址:m.smsxy.cn
武漢校區:武漢市洪山區珞喻路716號華樂商務中心19層ABC室